close

  趕往雲南魯甸地震震中龍頭山鎮的路上,中國青年報記者遇上了著急回家的村民蔣仕全。蔣仕全帶著女兒和女婿在外地打工,得知妻子被埋在自家房屋底下後,就急不可待地往家奔。高速路堵車,便徒步走,終於趕到家時,妻子卻沒有了生命跡象,家也被毀了。
  抗震救災前線指揮現場,徒步進入龍頭山鎮的李克強總理一行全體起立,向地震中的遇難者默哀。初步統計,截至8月4日14時,地震已造成398人死亡,3人失蹤,108.84萬人受災。
  災難的突如其來,生命的突然逝去,讓人揪心與悲痛。不斷更新的震區的消息和照片,向人們傳遞著災情:癱瘓的交通、倒塌的房屋,失去親人的傷痛,尋找親人的焦灼,救災的急迫,還有廢墟中的堅持和抗爭。
  經歷了汶川、蘆山等大地震之後,不管是政府還是社會各方,對突發災難的處置能力已明顯加強。此次災難發生後,中央財政緊急下撥6億元抗震救災資金;武警部隊官兵緊急馳援地震災區;中國紅十字會等迅速調撥救災物資;民間慈善組織和志願者們,也以各種各樣的方式開展捐款、救援等活動。不管是消防、武警、醫療等專業團隊的緊急救援,還是民政部門、慈善機構、志願者的應急啟動,都快速而有序,各方力量全力投入抗震救災工作,在72小時的黃金救援時間里,展開廢墟上的生命賽跑。
  在這些救災“大記事”的背後,在悲情、脆弱和無奈的背後,是更為執著的頑強不屈,是一個個拯救生命的感人故事。
  挖掘機的轟鳴中,被埋19個小時的22歲男子楊國雲獲救;因為不能採取機械作業,消防官兵徒手刨挖,將一名男孩從廢墟中救出;一對夫妻,用鋤頭刨出了埋在倒塌的房屋下的4個孩子……
  昆明南屏街鬧市的採血點上,豎起了為地震獻血的牌子。從成都到昆明旅游的梁爽和李坤,專程趕來獻血,希望“盡自己的一點力量幫助災區民眾”。暑期放假回鄉的大學生鎖才元和同學們一起往山裡搬運救災物資,他們堅持著,“不能停,停下來就更難走了!”
  此刻,人們為魯甸揪心、悲傷、祈福和行動。這個偏遠的雲南山區小縣,因遭遇巨大災難而引人註目。若非地震,恐怕很多人不會知道魯甸、巧家、會澤。中國地震局指出,房屋抗震性能差、人口密度高、震源淺等原因,導致魯甸地震震級雖低但傷亡慘重。像中國很多窮鄉僻壤一樣,這裡生態環境惡劣卻又人口稠密,建築質量不高;這裡的青壯年大都去外地打工,留在家裡的多是婦女、老人和兒童。一旦災難降臨,這些貧窮地區留守家園的老弱婦孺最無助、最脆弱,因而最需要外來的幫助。
  抗震救災工作正在展開,當災情逐漸得到救助之後,魯甸或許將從人們的視野中淡出。希望災後的家園,能夠很快得到重建;希望援助之手,能扶持受災者早日擺脫傷痛。同時,更希望魯甸這樣的貧困地區,在太平的日子里也能更多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關愛。它們是中國目前的短板和軟肋,也是中國轉型發展的潛力所在。  (原標題:關註魯甸 不只因為突如其來的災難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e81wevgw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